《海派百工》第二季日前已在B站播出,在首播的5集中,观众可跟随“非遗”传承人陈传发、郑升帅、张书嘉、史依弘,以及颜乾麟、颜新、颜琼枝等,了解南派鸟笼制作、琥珀雕刻、面塑、京剧、颜氏内科等“非遗”技艺。

图说:“非遗”传承人张书嘉在制作面塑

图说:南派鸟笼制作“非遗”传承人陈传发

图说:“非遗”传承人郑升帅的琥珀雕刻作品
历时4年拍摄制作完成
为进一步推广宣传“非遗”文化,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推出了《璀璨薪火 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纪录片共101集,每集5分钟,讲述一项海派“非遗”和一位海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两季在B站首播。第一季于2020年6月5日开播,聚焦60项海派“非遗”技艺,第二季于2022年6月5日开播,聚焦41项海派“非遗”技艺。石库门、海派旗袍、吴侬软语、老凤祥金银细工、柴米油盐、木版水印、香道、笔墨纸砚、古琴、琵琶……从2018年夏天开始,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团队走街串巷,拍摄记录上海手工艺人的生活故事和精湛技艺,历时4年拍摄制作完成《海派百工》。纪录片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一特别的群体出发,探寻上海城市生活共同共通的“密码”。
《海派百工》以8K超高清形式呈现,在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创始人华凌磊看来,《海派百工》一开始就立志于为上海完成一份传统文化的传承日志。“我们选择用8K超高清的影像标准进行全程拍摄记录,希望这样一个容纳100多个‘非遗’项目的高品质上海‘非遗’影像库今后可以应用到更多‘非遗’和传统文化传播项目中去。”
着重表现“‘非遗’的传承”
《海派百工》第一季导演由曲全立担任,他曾导演手工艺纪录电影《美力台湾(3D)》和“非遗”纪录电影《璀璨薪火(3D)》。《海派百工》第一季试图还原海派匠人本色,通过展现他们作品、技艺背后“人”的志趣和他们在时代浪潮里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信念,诠释上海城市精神和熔炼中西的海派文化。曲全立表示,《海派百工》让他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手云集的“武林世界”:做“海派玉雕”的袁耀是个微雕高手,可在一把象牙扇上雕刻5700多首唐诗,共计16万字;做“刺绣”的叶伟娜以画入绣,能以敦煌壁画为灵感,用7年时间完成一件作品;老凤祥金银细工、上海绒绣、周虎臣毛笔、古船模型制作、江南传统文人香事等种种“海派百工”都因其各自的妙处引人入胜。
曾担任《美力台湾(3D)》《璀璨薪火(3D)》首席摄像师的80后摄像指导林修纬担任《海派百工》第二季导演。他希望在第二季中着重表现“什么是“非遗”的传承”,观众可以看到身负绝技的“非遗”传承人和年轻人在一起,将他们精美的作品、精湛的绝活和独特的匠心一一用心传授,在代际交接中,一份传统文化的传承日志得以谱写。第二季中,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演绎都是在一个别致的场景中展开。为此,林修纬几乎用了半年时间,全程参与探访、勘察江南地区近百个拍摄取景点。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浙派古筝艺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文妍的拍摄过程。为了找到浙派古筝艺术拍摄最适合的场景和天气、光线,孙文妍不顾路途遥远亲自勘景,又在凛冬的室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演奏。她对拍摄团队几乎无条件配合,没有一点“大家”的架子,还特地嘱咐助理为拍摄团队准备中间休息的热茶和点心,着实把他们感动到了。“这样艺德和人品俱佳的‘非遗’传承人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林修纬说,因此,整个团队希望用最好的影像去呈现和表达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和从艺态度。
目前,《海派百工》第一季播放量近350万,评分9.7分。华凌磊介绍,在B站的支持下,《海派百工》会在全球的信息网络平台发行和推广。
原文链接:http://whlyj.sh.gov.cn/gbds/20220613/9282a1cccf4f44a7bef7e7251aed147e.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